中新社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李晓喻)以1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酝酿多时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终于启动。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该项改革充分彰显了官方“啃硬骨头”的改革决心;而要保证改革顺利推进,需在细节上下更多功夫。
此次改革以“统一”为核心,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体而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需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需按照本人缴费工资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施,是改革方案中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在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看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利益调整,而非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此情况下,先在小范围内试点,再推广到全国的改革路线“意义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施,中央立志啃下这块改革“硬骨头”的决心从中可见一斑。
这种改革决心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由此导致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社会保险缴费与待遇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更大的问题在于,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加之财政收入由高速转为中低速增长态势渐明,养老金缺口隐忧若隐若现。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职工养老保险总收入近22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支出18400亿元,当期结余超过4000亿元。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日前坦言,尽管从总体上看,保证当期支付没有问题,但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体制不改、机制不转、政策不调整,缺口是必然的,不是一星半点的缺口,而是巨大的缺口”。
对此,中国官方亦有清醒认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新一轮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现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相对成熟。”关信平对中新社记者指出,无论是民众对结束“双轨制”的期待,还是此前的种种制度准备,都为推行该项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充分凸显改革决心的同时,方案也体现出官方的改革智慧。
根据方案,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关信平指出,这种安排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公平,减少改革阻力。
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对中新社记者指出,与以往在部分省市推行试点相比,此次改革更加彻底,意味着“社会保险领域改革最后一个堡垒被攻破”,将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各项改革起到推进作用。
对这一牵涉无数人切身利益的改革,社会普遍报以高度期待。
对此,关信平提醒说,“改革拉平的是制度”,旨在还社会以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而不是追求结果公平。事实上,由于劳动者贡献、技术、知识以及专业程度等方面差异,养老待遇不同无可厚非。如果一味要求人人享受同等养老待遇,“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要不得的”。
此外,改革的一些细节也亟待填补完善。
关信平指出,《决定》搭建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框架,但未涉及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例如,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方案提出要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过渡性措施”具体如何安排,钱从哪里出、怎么发,标准如何,怎样把待遇水平不降低落到实处,都需要更多考量。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关心的是统一比较尺度。例如,所谓待遇水平不降低“是和谁相比不降低”。此外,他提醒说,在这一“历史性变动”真正发生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变动务必慎重,否则容易给改革推进造成阻力。
金维刚提醒说,如何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同时促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让更多企业职工拥有年金,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的方向就是把公平落到实处,做到可执行的公平。”马庆钰说。